本文摘自 『蜻蜓點水遊歐洲』葉正宵先生2013年9月 歐洲旅遊行程日記 - 葉正宵先生是紐約世界日報的自由撰稿人

科隆
(Cologne)

位於萊茵河畔的科隆市是德國的第四大城市,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在中世紀中期科隆則​​是當時德意志地區最大的城市。目前人口100萬左右,它是一個以羅馬和哥特式大教堂聞名於世的城市。古老的科隆,風景優美、歷史悠久、勝跡眾多、一直流傳著沒到科隆就不能去過德國的美譽。

科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8年的羅馬帝國,它是當時的一個軍事營地。又過了幾十年,營地四周漸成街市。這時,出生於此地的美女阿格里皮內西姆登上了羅馬皇后的寶座。她懇請克勞狄皇帝把自己的故鄉升格為市,市名有四部分組成,叫科隆尼亞·克勞狄·阿拉·阿格里皮內西姆。科隆尼亞即殖民地,克勞狄是皇帝名,阿拉是烏比爾沖淡落的祭壇,阿格里皮內西姆則是皇后名。天長日久,這冗長的市名遂簡化為科隆。羅馬時代是科隆歷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

聖嬰耶穌在耶路撒冷的馬槽裡出生時,有三位分別名叫梅爾基奧爾、加斯帕和巴爾撒澤的博士(賢人)從遙遠的東方(有人說是從波斯也有人說是從中國)趕來給他送上三樣禮物,它們是(1)黃金--代表耶穌是君王;(2)乳香因當時乳香是敬神用的,表示耶穌是主;(3)沒藥--在猶太人的習俗裡,人死後要全身抹上沒藥,這預示了基督將為人類贖罪而死。東方三博士開創了聖誕節送禮的習俗。

1164年大主教萊達瑟爾將東方三博士的遺骨從米蘭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為一個重要的朝聖聖地。從12 世紀開始,科隆更是與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羅馬市一起被並稱為聖城。當時的科隆市民決定在萊茵河邊建造一座絕無僅有的大教堂來存放聖物。 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直到1880年才最後竣工,整整建了632年!

科隆大教堂高157.38公尺,東西長145公尺,南北寬86公尺,建築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用了16萬噸石頭,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雙塔教堂。僅以這座教堂就足以讓任何人對科隆這座城市​​肅然起敬,並為德意志民族頑強和永不停息的精神所折服。

科隆大教堂已成為科隆市的象徵和遊客們嚮往的名勝之地。它包括五個殿堂和一個繞聖壇而建的帶有三個偏堂的迴廊。聖壇保持著初建時的模樣,這個聖壇是中世紀德國教堂中最大的聖壇,聖壇上的十字架也是歐洲大型雕塑中最古老、最著名的珍品。科隆大教堂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建築,也因為它內部還收藏有眾多的寶物。最著名的是全世界教堂中最大、重達24噸的大擺鐘和由黃金、寶石和珍稀飾品製成的代表東方三博士的三王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受到盟軍地毯式轟炸,市內90%的建築被毀,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市民人數從80萬驟降到40萬。 1988年我到科隆時聽說二戰時英美的戰機開始轟炸科隆時,許多居民不進防空洞,反紛紛奔向科隆大教堂,當時有2萬多科隆市民就跪在教堂四周合十仰望天空,一是求天上的盟軍飛機別炸教堂,二是表示誓與教堂同陣亡的決心。最後令盟軍的飛行員不忍下手,盟軍當局遂下令留下此教堂才使其得以保留至今。我當時聽了就深受感動,並一直感動至今、至明天!

戰後,科隆在廢墟上重建,這座歷盡滄桑的萊茵古城,如同灰燼中飛出的金鳳凰,很快又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大都市。

另外,再提兩件事:

(1)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在科隆創辦《新萊茵報》,18492月,科倫法庭分別以侮辱當局煽動叛亂的罪名審判馬克思、恩格斯等人。同年5月,馬克思被普魯士當局驅逐出境,前往巴黎。

(2)花露水在法語中即科隆之水的意思,中國人稱之為古龍香水。拿破崙時代,駐科隆的法國兵回故鄉時,就是拿科隆之水送人。至今科隆大教堂前廣場上掛著“4711”招牌的商店即是當年第一家出售古龍水的店鋪。原店鋪在戰爭中被燒毀,現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

Cologne_1
二戰中盟軍轟炸後的科隆大教堂留影(
​​此照為明信片)

Cologne_2

Cologne_3
教堂一周每扇門上都有精美絕倫的雕像。

Cologne_4
教堂內一角

Cologne_5
典型的哥德式教堂的穹頂,其結構極附合力學原理。

Cologne_6
教堂四壁的窗戶上安裝的全都是講述聖經人物和故事的一幅幅極其鮮豔精美的彩繪玻璃,總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令人嘆為觀之,也使教堂顯得更為神聖和莊嚴!

Cologne_7
教堂內四周安放的是歷屆主教的衣冠塚,蓋上都為他們的大理石塑像。他們身體的棺槨則都在教堂的地下室內。

有圖無音樂文章同步於:http://llt4fun.pixnet.net/blog/post/12345678/

arrow
arrow

    llt4f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